胶体粒子形成小颗粒直径计量图像显微镜

  作者:厂家库小编006    2020-03-06    阅读:437

胶体粒子形成小颗粒直径计量图像显微镜
     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的预处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使产物转入所需的相中,使不需要的产物转入另一相中而除去。常用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有凝聚和絮凝、加热、调酸碱度、加入试剂等方法。  1.凝聚和絮凝  (1)凝聚:凝聚是在含有胶体的发酵液中加入中性盐降低胶体粒子之间的双电子层电位,而使该胶体粒子相互碰撞而聚集的现象。发酵液中的细胞、蛋白质或菌体由于自身的电离和吸附作用,其表面带有双电子层,这种双电子层使胶粒之间不能聚集而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双电子层电位越高,胶体之间的排斥作用越强,胶体粒子的分散程度越高,这样的发酵液过滤是非常困难的。如向胶体中加人中性盐电解质,胶粒的双电子层电位降低,使胶体粒子之间相互聚集而下沉。这样的发酵液过滤相对于不加中性盐的发酵液过滤容易。    (2)絮凝:凝聚作用使胶体粒子形成小颗粒,有时不能有效地过滤。如用絮凝法可使小颗粒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较大的颗粒,这样有利于发酵液的过滤。    絮凝是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将胶体小颗粒交联成网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的絮凝剂是分子量高的长链线状的结构,在发酵液中形成纵横交错的桥梁,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烈地吸附胶体粒子,将多个胶体粒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絮团。工业常用的絮凝剂有天然的聚糖类胶黏物、海藻酸钠、明胶和壳多糖,也有化学合成的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絮凝剂的选择依据发酵液中胶体粒子所带的电性和成本,如胶体粒子带负电荷,用阳离子絮凝剂絮凝效果较高。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注册有礼

在线咨询

关注微信